Differentiation一直以來是國際學校教師培訓中大熱的詞,一來班級現(xiàn)實情況客觀需要,二來出于此種現(xiàn)象背后深層經濟因素的各種考慮,各領導階層較喜用此詞一言以蔽之教學的諸多問題。
前些年,無論是參加其他國際學校語言會議,還是自己所在國際學校聘請的權威學者開展的在職培訓,其中絕大部分都在講如何做"differentiation"。老師要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,內容,活動以及不同的評估手段以此來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。聽起來非常美好不是嗎?可還有那句話“理想很豐滿,現(xiàn)實很骨感”。我只想說,換成你來教可好?
近來機緣巧合,通過公號認識的一位前輩,幾次給我的文章打賞,一番波折后互加了微信,隨后告知他要去國外的一所國際學校教課了,從大學轉到國際學校,教學對象,教學環(huán)境是一個很大的轉變。前輩告訴我現(xiàn)在面臨的較大問題就是分層教學的問題。他的一個所謂的中文母語A班,兩個屬純母語,四個非母語但從小學就讀中文沉浸項目,還有幾個純外國學生,都只學過一兩年中文。
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分班大有問題,即使參照IB的母語及非母語語言指南,也是不建議語言跨度如此之大的學生合并在一個班里?蓪Ψ叫iL很是固執(zhí),面對這樣的混合班,校長輕飄飄丟給你一個詞“differentiation”,留下任何有過類似經歷的老師估計都能立刻共情,先來一個安慰抱!然后氣得想原地跺腳,想爆炸,有木有?
好吧,Differentiation,其實是個老話題了。但真的,老外們都太喜歡用這個詞了!你可以理解為多層面教學或分層教學,還有好多其他命名的,但你知道大體說的是一個意思就好,這不是我們糾結的重點。
國際學校的語言班一直都有一個特點,即學生的語言能力參差不齊,由于大多按照年紀分班,與大學內專門按水平分的語言培訓中心相比有著非常大的不同。即使在國際學校各個年級就語言來講,已經分別有了專門針對母語為中文(Language A)的普通水平和高級水平,母語為非中文的(Language B)的各階段分班原則,但由于學生來自各種不同背景,且同在一個年級,無論在分班上還是在教師教學方面都為其帶來了很大挑戰(zhàn)。
很多時候,我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,即分層教學到底是定位于不同層次,包括不同語言層次學生的分層教學,還是基于相似水平的不同學習風格及需求而定?
如果是前者,我覺得理論大師們大概太過高估各位教師能力了,作為一名曾經從事在教學一線的語言教師來講,可以非常坦白的一點是,當學生的語言水平差異太過懸殊時,對于大師們通常說的,給出同一個話題,設置不同任務的建議,我只能以呵呵或無奈來回應。
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,本應是不同的學習課程,從老師課堂教學開口的那一刻開始,就無法保證每一句都既能讓水平高的學生感到充滿挑戰(zhàn),又能保證低水平的學生不至于覺得單詞量太多,太陌生。這就好比非得將一年級的學生和三年級,五年級完全不同level的學生混在一起上課,還要將其美其名曰為"多層次教學"。而如果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,就是老師多層次教學貫徹上出現(xiàn)了失誤。這還有天理嗎?
國際學校里的分層教學 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國際學校里的分層教學 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
兩千多年前孔子先生的"因材施教"一直是我們推崇的,可我認為這其中的"因材施教"多是因著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,學習風格,學習目標而定的。設想如果孔子的七十二弟子都說著不同程度的中文,光就語言交流這方面都勢必會大打折扣,連他給的一個小小的教學指令都必須以不同方式向學生傳遞,那么我估計孔子他老人家也會累得夠嗆。
以分層教學為名義,將不同水平的學生放在同一班級,是萬不得已的校方較經濟做法或較后退路,而此時若一味再以differentiation來向教師施壓,我覺得是很野蠻且自私的做法,而且很有可能成為教師心中那個“壓倒駱駝的較后一根稻草”。混合班面臨的挑戰(zhàn)已壓力山大,不要拿理論去把老師及學生擋在外面,切實的co-teaching,peer-teaching,助教等不同輔助方式都是可以考慮展開的。
而在可以小班教學的前提下,盡量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,這才是真正有效的“因材施教”。當然,我想這場爭論還會持續(xù)很長一段時間,且靜觀其變。
在這個大前提捋清的情況下,下篇文章我會和大家聊聊就學生不同學習風格,能力,興趣點等,教師可以切實運用的一些分層策略,也會給大家推薦一些參考書籍及網站。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,歡迎轉發(fā)分享喔!
聲明: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,本文來自于網絡,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,應該及時反饋,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。